广交会后,中国工厂开始“两极分化”
广交会落幕,中国工厂开始走两极分化!
一类我们称之为“传统工厂型”还是固守陈规,死盯着自己工厂硬件设备投入、产品成本、工人成本,忽略了渠道的重要性,营销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用户需求。还有一类则向“贸易型工厂”和“品牌型工厂”转型,主动拥抱变化,活跃在新渠道和用户打成一片。
我接触过不少深耕了20年以上一个行业的工厂人,有时候极度聪明和极度盲目就是一念之差,有些“老的工厂人”不在乎所谓的线上线下新媒体新流量阵地,但却口口声声说很懂用户,然而现在的用户在哪里已经变化了,在抖快红哔知陌,他们在看什么,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成为这些平台的“一分子”又怎么会知道他们的喜好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触达转化呢?
实话难听但是不无道理,中国制造(大部分品类)只有1%不到是光凭借产品就有“铁饭碗”的,其余的99%都存在同质化问题,必须主动获客,主动竞争。
所以我们发现,一些注重直播、注重老板IP建设、注重网络社媒,结合了一些扫码送礼等等方式的展会人气爆棚,而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工厂展位,客户也寥寥无几,你的外贸老客户过来不一定是专门来看你的,也有可能是寻找“备胎”的,在目前的贸易市场“忠诚度”比黄金还稀缺。
用户变了,用户选择把“信任”交给别人的“参考因素”也变了!我们南京一位做高尔夫用品的亚马逊大卖告诉我,现在不管你在TK还是FB等平台有个几万或者更多粉丝,把账号主页打印贴在展位前面,老外的一些采购商就觉得很“牛逼”,“信任背书”直线拉满。
“传统工厂思维”一定要向“贸易型思维”转变,讲白了就是要关注渠道和用户,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产品”,否则就容易“走极端”。
我真实的见过一个身边的案例,一位多年的母婴人,为了打造“匠心产品”,到北美进口木材,请法国设计师设计,光上漆就要好几遍,每一个环节实打实的费工费料,耗时多年做了儿童的一款座椅,成本就要两千多人民币,原本信心满满觉得上市就会爆的产品,最终半卖半送只售出了几十件。最后处理的时候只能当废木头卖。
(本图由baidu文心一言的AI模型自动生成后编辑)
同样,“贸易型思维”再向“品牌型思维”又更上一个新台阶了。
首先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现在的“品牌”定义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不是有了明星代言、央妈广告、高铁电梯广告等就是品牌了,因为消费者购买和接触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
如今在“抖快红”等平台,哪怕是工厂注册的一个“白牌”只要它的销量破圈,在用户的心中,它就成为了“品牌”,比比赞就是这样的案例,有可能比比赞的初衷并不是想要成为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同样,有些“品牌”充其量只能算商标,虽然都按照“4P”理论布局了,但已经和用户背道而驰,你在火车站的巨幅广告“CHI名商标”“高XIN技术企业”“GUO强老师代言”“全国门店500+”等貌似十分“标准化”,但是全部没有触达到现在消费力的主力军。
如今一个素人拍摄的超过一百万+播放量的短视频产生的效果可能比一个“明星”一百万的代言费都值,某红薯的一篇收藏1w+的种草好文,也超越“高xin技术企业”影响力,一条销量10w+的爆品链接,可能比“500+门店”更有说服力,这是如今零售市场的现状。
如果大家觉得危言耸听,可以随机调查一下身边的10个年轻人,他们日常去哪里购物,更看重或者接受哪些广告触达方式。如果想要更加严谨的测算方式,按照统计学的“最小样本量”计算的方式进行更加科学的测算。
至于为什么调研年轻人,可以看下现在中国头部零售平台、头部品牌的关于消费者人群的统计数据,85后、90后甚至95后已经成为了大部分行业消费主力军,销售占比绝对是大头!
如今消费者在哪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流量在哪里,流量在哪决定了销售机会在哪!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到底什么是“品牌”?
没有销量和曝光的“品牌”还是“品牌”吗
有了销量和曝光的“商标”不是“品牌”了吗?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中国工厂的“白牌”开始按照“品牌打法”布局海外TikTok?
举个例子,西门子大家都知道这个品牌,一百多年的历史,1872年就进入中国了,彼时的新中国尚未成立,如今这个品牌家喻户晓,但是远在欧洲还有一个百年老品牌,因其“可靠的品质”成为欧洲很多高端家电的代名词,但是2015年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到现在在国内的销量还没有西门子的零头,这个品牌叫Blomberg (中文名:博伦博格)。
老粉丝知道,磊哥曾多次提到过“中国品牌”出海难的问题!因为“放不下身段”,能够理解但是市场不接受,通俗的来说,即使是做到国内品类第一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头部品牌”,在海外可能无人问津。
很多中国品牌的老板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想要打造海外品牌,该布局的地方,该投入的费用,本土化,海外仓,海外团队、本土红人推广,多矩阵品牌植入,异业合作,本地化产品设计等等可能一样都省不了。把“国内优势和影响力”想平移到海外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了。
所以有一小部分的“中国工厂品牌”觉醒了,既然同样是“0起步”,先做一些布局是不是就获得了先机?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商家明知道TikTok现在的“量级”可能赶不上国内头部主播的一次带货,但是为什么都趋之若鹜? 除了给未来更多可能性之外,或许也有其他的考虑。这里不再扩散分析。有兴趣看我之前的文章《为什么长期看好TikTok》;
这里透露一个消息,已经有一些中国工厂白牌,在TikTok的矩阵总粉丝数累计了几十万,假以时日,可能这个量级就是百万千万,届时大家觉得“西门子和博伦博格”的案例会不会重新发生?用户是更加认可已经在TikTok等平台有几百万粉丝,有了几年内容沉淀的“工厂品牌”,还是会认自己强调自己是“中国类目第一”但是海外没有内容沉淀,几乎是没有人知道的“中国知名品牌”? 一些中国品牌“孔乙己的长衫”是时候脱下来洗洗了!
所以,届时,什么是品牌?不言而喻。
很多中国工厂老板没有跨境电商的经验,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解决不了物流、运营、回款等问题,现在针对这些问题,TikTok全托管模式来了! 商家无需发货,无需运营,无需海外仓等,现在可以抓紧入驻。(自行到官方渠道免费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