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是什么意思?一文带你搞懂

所谓报关,是指进出口商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进出境时,向海关申报并请求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的行为。这一法定程序具有强制性,是货物合法进出境的必经之路。准确理解报关的概念、范围和程序,不仅能帮助店铺顺利运营,更能避免因违规操作而面临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报关工作必须由具备报关资格且经海关注册登记的“报关单位”来执行。报关单位的报关员需要经过海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获得报关员证后,才能正式办理报关手续。如果一家小型外贸公司没有自己的报关员,就需要委托专业的报关行来处理相关事务。报关行的报关员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准确填写报关单,提交相关单证,确保报关流程的顺利进行。
报关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海关法》,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应当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日内向海关申报,而出口货物的发货人,除海关特准的情况外,应在装货的24小时以前完成申报。一旦超过规定时间,海关将征收滞报金。若进口货物在进境后3个月仍未报关,海关有权将其提取变卖处理。这些时间规定旨在确保海关能够及时对货物进行监管,维护国家的贸易秩序和税收利益。
报关的范围
报关范围主要包含进出境运输工具、进出境货物和进出境物品三类。
首先是进出境运输工具。无论是载运货物的船舶、车辆、航空器,还是驮畜等,只要在国际间运营,都需要进行报关。例如,一艘从美国运输大豆到中国的货轮,在抵达中国港口时,货轮本身作为运输工具需要向海关报告其船名、国籍、航线、载货情况等详细信息。
另外,进出境货物涵盖了多种类型。一般进出口货物、保税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过境、转运和通运货物等,都属于报关的范畴。此外,一些特殊货物如通过电缆、管道输送进出境的水、电等,以及无形的货物如附着在货品载体上的软件等,也需要进行报关。以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其进口用于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属于一般进出口货物,需要报关;而一家电子产品企业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暂时出口参加国际展会,展会结束后再复运回国,这属于暂准进出境货物,同样需要办理报关手续。
进出境物品包括进出境的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行李物品是指以进出境人员携带、托运等方式进出境的物品;邮递物品是指以邮递方式进出境的物品;其他物品则包括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国机构或者人员的公务用品或自用物品,以及通过国际速递企业进出境的快件等。例如,一位中国游客从国外旅游归来,携带的自用物品超过了免税额度,就需要在入境时向海关申报并办理报关手续;一家国外的公司通过国际快递向中国的客户发送样品,该样品在入境时也需要进行报关。
报关与清关
报关和清关是两个经常被提及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报关和清关是进出口贸易中两个不同的环节,各自有着独特的含义和操作流程。
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装船出运前,向海关申报的手续,通常由出口商或代理商向海关申报出口货物信息。而清关(Customs Clearance)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习惯上也称通关,是指进出口或转运货物出入一国关境时,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和规定应当执行的手续。清关只有在履行各项义务,包括办理海关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等手续后,货物才能放行,货主或申报人才能提货。
从流程上看,报关是清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报关主要侧重于向海关提交货物信息,完成申报手续;而清关则涵盖了从申报到货物最终放行的整个过程,包括海关对货物的查验、征税等监管措施。对于跨境电商卖家来说,理解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规划货物的进出口流程,避免因混淆概念而导致的操作失误。
报关流程
报关流程是一个复杂但必须掌握的操作流程。整个报关过程可以分为前期管理、进出境现场管理和后续管理三个阶段。
在前期管理阶段,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进出境以前,需要根据海关对保税加工货物、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暂准进出口货物等的监管规定,向海关办理相关货物合同、许可等备案手续。例如,对于保税加工货物,企业在进口原材料用于加工生产前,要办理加工贸易合同的备案申请、申领加工贸易手册等手续;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如企业进口用于科研的设备,在进口前要向海关办理企业减免税备案登记、货物减免税申请、申领《减免税证明》等手续;暂准进出口货物,如参加国际展览的展品,在进境前要办理货物的备案、担保等海关手续。这一阶段的工作为货物的顺利进出境奠定了基础,确保海关能够提前对货物进行监管和管理。
进出境现场管理阶段是报关流程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进出境时,要向直属海关办理货物的电子申报,向进出境地海关递交纸质报关单证,配合海关查验货物,缴纳税费(保税进出口货物、减免税进出口货物和暂时进出口货物除外),最后提取或装运货物等海关手续。例如,当一批服装出口时,企业首先通过电子系统向海关申报货物信息,然后将纸质报关单证提交给海关,海关可能会对货物进行查验,检查货物的数量、质量、包装等是否与申报一致,如果货物需要缴纳出口关税,企业要按照规定缴纳税费,最后货物才能装运离境。
后续管理阶段主要针对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暂准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进出境储存、加工、装配使用后,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海关办理上述货物的核销、销案、申请解除海关监管等海关手续。例如,加工贸易企业在完成产品加工出口后,要向海关办理加工贸易手册的核销手续,海关会核对出口产品的数量、原材料的使用情况等是否符合备案要求;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在监管期满后,企业要向海关申请解除监管,海关审核通过后,货物才能完全自由流通。后续管理阶段确保了海关对特殊货物的全程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行为。
报关的注意事项
报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繁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问题,影响货物的进出口进度。
1.确保报关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报关单上的信息必须与货物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包括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价值等。任何虚假申报或信息不准确都可能导致海关查验时间延长,甚至货物被扣押。
2.严格遵守报关时间规定。如前文所述,进口货物需在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日内申报,出口货物需在装货前24小时申报。逾期申报将面临滞报金的处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3.了解目标市场的特殊报关要求也很重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关对某些商品可能有特殊的监管规定,例如对食品、药品、电子产品等的特殊检验检疫要求。卖家在报关前应充分了解这些要求,确保货物符合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
4.选择可靠的报关代理或报关行。如果卖家自身不具备报关能力,委托专业的报关代理可以提高报关效率,减少错误。在选择报关代理时,应考察其专业资质、行业经验和服务质量,确保其能够提供准确、高效的报关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