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500万烟民开闸:该国 “放飞” 电子烟,东南亚独一份?

菲律宾 DTI 发布新规,“有限放开”对电子烟的线上销售。

近日,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DTI)发布了关于电子烟网络销售的新规,标志着该国即将放开对电子烟在线销售的管制政策。
根据《贸易部行政命令第25-04号》,所有希望浏览或购买电子烟、非尼古丁电子产品及新型烟草产品的消费者,必须先在网站、电商平台或相关应用程序上完成注册流程,以确认达到“有效的年龄限制”。
菲律宾马尼拉的一间办公室里,来自福建的卖家林伟正反复刷新着贸易和工业部(DTI)的官网页面。“新规要求平台必须做年龄验证,你们合作的物流能搞定实名注册吗?”他快速敲下一行字,眉头紧锁。
此前,由于担心青少年容易接触到电子烟,菲律宾政府曾在去年7月暂停了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电子烟及相关设备的在线销售、分销和宣传,直至平台能够落实充分且有效的年龄验证机制,并符合法律要求。
DTI强调,只有当电商平台能够向DTI证明其已建立完善且有效的年龄验证机制,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时,电子烟才可以在网络上恢复销售。
三个月前,卖家林伟的仓库刚经历一场“生死劫”。菲律宾海关突击查封了一批未贴税务标签的电子烟,他的货柜因“申报材料不全”被扣留两周,每天损失近10万比索。
如今,DTI宣布有条件开放电子烟线上销售,林伟嗅到了转机,却也深知:这场生意,早已不是“低价铺货”就能躺赢的时代。对于中国卖家而言,合规成了一道隐形门槛。

多变的政策:曾对电子烟“一刀切”
近年来,菲律宾走私电子烟的情况屡禁不止。本质上其实是市场需求与政策监管失衡的结果。
从市场潜力来看,菲律宾 1.2 亿人口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动能:1500 万烟民群体中,约 300 万人已成为电子烟消费者,且 72% 的烟民认可电子烟作为减害替代品的安全性,88% 的传统烟民表现出转向电子烟的意愿。
强劲的市场需求直接反映在经济数据上 ——Statista预计,菲律宾烟草产品市场的“电子烟”部分的收入将在2025年至2030年之间不断增加2240万美元(+8.61%)。
然而,巨大的市场前景下,却也蕴含了危机,电子烟对青少年健康的潜在威胁,成为菲律宾政策收紧的关键诱因。
2024 年5月31日,一则悲剧案例引发社会震动:一名原本健康的 22 岁年轻人,因吸食电子烟导致严重肺损伤,最终诱发心脏病不幸离世。这起与电子烟相关肺损伤(EVALI)事件,为菲律宾政府敲响了监管警钟。
随即,2024 年 6 月 1 日起,一系列严苛新规正式落地 —— 电子烟产品需通过 DTI 认证、加贴 PS 与 ICC 标签方可入市,同时全面禁止在学校及操场周边 100 米范围内销售、推广,并严禁向未成年人售卖。

图源:GMA
不过,在这之前,菲律宾政府曾一度采取“一刀切”式禁令,政策的骤然收紧带来连锁反应,直接叫停电子烟线上销售。卖家林伟的 Shopee 店铺瞬间被封,积压超 200 万比索库存。
为维持经营,众多中国卖家转向 Facebook 社群私域交易或线下分销,但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风险如影随形。“被查一次的罚款远超利润”,林伟感叹道。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菲律宾海关局(BOC)在去年11个月内已没收价值65亿比索(约合8.02亿元人民币)的走私入境电子烟产品。3月,菲律宾海关从中国运抵的“保温杯”货箱中查获6.6万支未申报电子烟,货值超7000万比索。
在走私电子烟屡禁不止、危害青少年健康,而市场需求又极为旺盛的情况下,菲律宾政府试图寻求平衡,电子烟政策从 “一刀切” 禁止转向 “有限放开”。
然而,这又衍生出新问题,商家面临严苛的准入门槛,获取 DTI 证书、搭建年龄验证系统、完成产品认证以及税务合规等,使得合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终端产品价格上。
但据统计,菲律宾普通民众月均收入仅 1.5 万比索(约 1800 元人民币),难以承受高价,这就给走私电子烟创造了生存空间。走私电子烟凭借价格优势,契合烟民消费能力,导致黑市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政策越严、黑市越火的恶性循环。

图源:伯乐头条
当越南宣布2025年全面禁售电子烟、泰国对卖家祭出5年监禁时,菲律宾的“有限开放”或是东南亚最后的窗口。
尽管合规之路困难重重,可一旦成功跨越,卖家就能在这个拥有庞大潜在消费群体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全面禁售相比,菲律宾似乎还是给卖家保留了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