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中国老板出海如何少踩坑?


01
中国老板怎么出海?
国内加速内卷,大部分老板如果不能”肉身出海”,只做线上流量。
或者希望“合作”操盘手给自己打流量,基本很难测试出理想结果。
今天偶遇一个国内韭菜机构,考虑的问题是搭建一个样板间,给国内老板们演戏。
收高价培训费但是并不考虑长期价值,未来3-5年,借着出海噱头割韭菜的将比比皆是。
出海,还是要实地调研,没有调研没有发言权,今年个人主要规划是出海到重点国家,本土化深耕。
02
跨境电商正在演变成本土电商
依靠供应链资源错配而存在的跨境电商,会越发难以生存,低价倾销谁都看得出来。
关税就是保护本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有效手段。
以印尼为例,灰色清关严查,电商必须报税否则封店铺。

美国逐步让制造业回流创造就业岗位,缩小贸易逆差,取消800美金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客观来说,做跨境的老板们,逐步都必须去目标国本土,根据不同板块需求,布置团队。
比如TikTok内容剪辑和投放放在深圳,但是直播间和物流仓库在印尼本土。
在家门口,躺着把钱赚了的生意,以后几乎没有了。
03
印尼电商出海门槛高,易形成竞争壁垒
第一,印尼对本土商家和实体经济保护程度很好,违法情况和电商偷税会受到严惩,并不是容易倾销商品的混乱市场。
第二,印尼物流费用昂贵,约17000个岛屿,各个岛屿之间交通不便,需要有强大的物流后勤保障才能玩转电商。

(未展示全部)
第三,相比于马来、台湾、新加坡,印尼的语言文化更难以理解,沟通难度非常大。
英语普及率很低,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英语,需要有当地懂得中印两国语言的华人,才能更好落地团队。
第四,办公成本并不低,在雅加达,住宅和办公几乎都是一年起付。
政府招商引资也是期望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经营,而不是短期套利。
04
平台只是渠道,借助平台红利积累实力
TikTok在印尼存在大量红利,适合企业借势而起。
但是仅仅依靠平台傻傻地卖货,一旦某一天广告成本、平台抽点上升,消费下行、商家竞争加剧,无任何品牌和内容能力的商家就会被迫黯然离场。
内容流量团队:沉淀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团队SOP标准化复制能力,多平台搞流量。
供应链商家:沉淀品牌影响力,开品测品能力,量产能力以及高效物流妥投能力,多平台销售。
05
不认同品牌出海,更认同本土的线上化
大部分老板带着自己Made in china的产品,根本没有在目标市场验证过,期待通过跨境电商或者一些新媒体平台成功出海。
我想说基本一做一个不吱声。
产品前端调研、定位,目标国政策、法律、知识产权等等一系列问题搞定,才能够利用平台进行销售和分销。
大部分人,把平台想的太伟大了,真以为可以助力中国品牌出海。
这种想法:意淫的面更大。
从流量分销方角度,谁愿意浪费时间给你打品?
不都是找本土已经验证过的商品或者模型,用线上流量红利去放大,进而攫取利润么?
产品出海这件事,自己研究和测试,说的直白点,都不如去本土找个对标,看看有没有Copy的可能性,如果竞争不够充分,没准还真有机会。
如果从TikTok、Facebook流量角度,我一定找线下成功的商业模型,探讨线上流量放大生意的可能性。
而不是搞什么“品牌出海”
出海靠谱的是深耕本土市场,不是搞一些空中楼阁。
